2019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其中二氧化碳占比占到82.6%,人均约为9.7吨二氧化碳当量,排放总量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27%。
双碳政策下,农业会怎样发展
我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,14亿人口的生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是个非常庞大的数据;另一方面,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要想实现向发达国家的跨越,加快工业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我们都知道,农业生产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,主要是来自农作物生产环节使用的化肥、农药,动物消化道内发酵产生的甲烷,生产生活使用柴油、煤炭等传统燃料,其他环节的加工、运输和储存能耗等。此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,世界粮食体系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,这其中全球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的14.5%,另外更有甚者说畜牧业是全球温室效应的元凶,实际占比远远大于这个数据。
如今,国家提出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的任务目标,长期来看,势必会对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持远深入的影响,从近期全国各地纷纷“拉闸限电”,我们就能看出整治的力度和决心,也能看到一些端倪,比如说尿素价格暴涨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。这种情况下,农业生产作为碳排放的一项重要内容,今后的生产活动也会进一步要求向科学规范化靠拢。
今后的农业发展有这么几个趋势:首先是降碳,优化水肥管理,用生物有机肥代替传统的化肥、农药,逐渐减少化肥、农药的使用量,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,同时,推广低碳节能型农机装备的使用。其次是提高生产效率,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,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,提高农作物平均单产水平。再次是增加碳汇能力,利用林田、草原、农作物的光合作用,吸纳种养殖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。
最后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管和治理,主要从农膜回收、秸秆焚烧、动物排泄物处理等各个方面着手抓起。所以,在我们今后的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,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,应对好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。